乾隆:两天内,给朕画一个五颜六色的黑,不然杀了你 | 循迹晓讲
◎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 作者:五星上将森下下士
◎ 编辑:马戏团长
◎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保证自己能持续输出高质量作品,始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为此,巴尔扎克、福楼拜、莫扎特等人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写作,点燃蜡烛,拉严百叶窗,即使是青天白日,他也要营造出一种始终在夜晚的幻觉。这就能解释一些文艺界人士英年早逝的原因——憋的。
◎ 毋容置疑,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全身心的投入 图为福楼拜写作时抓头皮的画像
一些创作者选择铤而走险,吸收一些致幻类产品,来换取一些创作了灵感。此举在乱圈中极其风靡,前不久某位有前科的民谣歌手也发文,最近要搞演唱会因举报而告吹。此人发文表示,自己当年一时糊涂不应该被打的永世不得超生。
据该民谣歌手声称,创作的过程需要更多灵感,如果不嘬两口,就没法产生足够的创作欲望,这是在胡扯。
◎ 媒体辣评“人可以重做,明星不能重当”
获取灵感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撞墙特别有效。实在没有灵感也可以找那种创作类的工作,他们不用灵感,只需要按照领导的指示去说话办事即可,领导如何指示,下级就怎么样发挥,把创作这件事完完全全的变成流水线。
此外在工作中还能得到一些常人得不到的东西,比如其他群众的羡慕,比如同行的排挤,比如来自大洋另一端的战战兢兢。
这个职业就是远近闻名的宫廷画师。
宫廷画师的出现自唐朝,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玄宗皇帝广招艺术人才奉于宫廷,授予官职,同时也集中了一些画工,形成强大的宫廷绘画力量。两宋时期的宫廷里出现翰林图画院,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宫廷绘画机构,明清两朝这个机构得到保留,宫廷画师的职位也就随之保留至封建王朝末期。
中国古代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画师们名义上属于文职官僚,但是属于“工”的那个层级,工资待遇跟那些儒学之士有着天壤之别,技术官要想转到其他官会受到多方面限制。
◎ 宋徽宗的“得意门生”王希孟18岁作《千里江山图》 (局部)
在古代官场属于低收入群体。不过就算是收入低,转岗难,这项职务还是很多人抢着干,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在宫里画画有编制,与其出去自食其力,我还是在体制内旱涝保收更合适。
其次画师能直接服务于帝王,可以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动不动就会赐之金帛。
最后,加上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宫廷光环的头衔加持,画师也会选择在宫廷外“兼职”赚钱,他们顶着宫里当差的名头,走到哪都吃香,一些大户人家和庙里愿意画高价钱请他们留幅大作,这样装点门面也好看。像杭州昭应观、武圣庙的壁画,都是宫廷画师出去画的。
◎ 山西高平开化寺壁画
言归正传,这些画师的主业是在宫里当差,艺术作品就要想皇上之所想。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宫廷画师周文矩接到皇上的圣旨,画一幅《重屏会棋图》。画中,南唐中主李璟与他三个弟弟一起下棋,由于兄弟四人下棋下的过于入迷,几个王爷竟然脱鞋上炕,就算皇帝是你的亲兄弟,就算脚没味,这样做都称得上是“御前失仪”。
周文矩安排这样的细节,不是为了表达弟弟们的无礼,而是为了表达皇家“兄友弟恭”的场面。因为当皇帝的哥哥宽厚仁爱,所以当弟弟的,才会“肆无忌惮”。
这也是,南唐中主李璟想要画此图的真实目的——用图画来彰显皇室关系和谐。
◎ 《重屏会棋图》
李璟为啥非要宣传这个主题思想?
彼时正是整个中国处在战乱之中,为夺取政权,什么儿子杀老子,弟弟杀哥哥的事情频频出现。所以他老人家忧心忡忡,为了防止弟弟们篡位,伤害自己的儿子,李璟不断地加封三个弟弟,甚至还对外宣称,南唐的皇位将以“兄弟相传”。
在皇帝甲方的要求下,周文矩作为乙方,就在细微之处,把皇上想表现的东西给表现完了。
南唐自称是唐朝宗室后裔,实际上跟陇西李氏没有半毛钱关系,不过唐朝宗室相残的毛病倒是被继承得一点不落。李璟的长子——李弘冀,在交泰二年,杀了他爹的弟弟,也就是他的亲叔叔,曾经的皇太弟,晋王李景遂。而他自己也因为残害自己的叔叔,被亲爹李璟,废去太子之位。而后在毒杀叔叔同一年,李弘冀因为惊恐狗带了(是不是惊恐咱也不好说,但史书是这么说的~)。然后,就是惯好“风花雪月”的李煜上位,成为南唐的最后一任君主…
除了表现皇帝想要的主题,画师们还奉旨刺探消息,充当间谍。
◎ 《韩熙载夜宴图》
同时期南唐有千古流芳的画作,名曰《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可以说是古代的狗仔队偷拍。韩熙载的家庭是从北方迁到南方的一个大家族,在古代一个大家族会拥有自己的军事力量和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南唐后主李煜不太放心,派顾闳中去卧底观察。韩熙载大概也知道皇上对他的猜忌,于是在家中放浪形骸,表现出一副胸无大志,通过自我放纵,表达“我根本就没有任何政治企图”。
整个夜宴就是各种吃喝玩乐、纵情声色。李煜看见韩熙载格调这么低,就放了他一条生路。
同时代任何一个敌对政权,双方都会在互派的外交使团中藏有画家,奉旨暗绘敌对国家的军政机要。
五代时的北方,战乱迭起,宫廷画家屡遭掳掠,如王仁寿、焦著、王霭在石敬瑭帐下吃皇粮,辽大同元年,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三位画家皆被掳走,赵匡胤代周建宋后,遣驿使索要三位画家,只剩下王霭一人了,余皆故亡。
王霭被宋太祖“授图画院祗候。遂使江表,潜写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真,称旨,改翰林待诏”。宋太祖通过观察敌国首脑的肖像来了解他们的气质、心态、才气和能力,以便决策。与此同时,南唐后主李煜也通过遣派使臣画家了解北方敌手宋太祖的形貌和魄力。
“谍画”还是敌对双方的离间手段,以达到借刀杀人的目的。据载,赵匡胤设计,暗中获得了南唐重臣林仁肇的画像并悬挂于空馆,南唐使臣见状后立即禀报李后主,后主李煜误以为爱将林仁肇已暗降宋军,旋即除之。宋太祖的这一绝技,传至徽宗朝兴盛不衰。
◎ 李后主画像
在唐宋时期,虽然宫廷画师要跟着官方的主旋律走,但整体上多少还有点发挥空间。到了清朝,宫廷画师们除了沦为画画机器,还要经常忍受外行的指导。
乾隆就非常喜欢指导人画画,他的绘画水平比他写诗的水平高不了多少,但架不住底下人老吹捧他,称他是王冕再世,当代赵孟頫。除去他高贵的血统平心而论,乾隆堪称是普信男的典型,他的才能与自信完全不对等。
如此自信的人偏偏又十分喜欢来自下级的吹捧,有嗅觉敏感之士便给陛下提供源源不断的心灵大麻,万岁爷在源源不断的追捧中瞬间生出幻觉,认为自己真是画坛天才。
于是万岁爷就经常溜到画院处,组织画师进行“命题考试”,尤其喜欢让他们模仿古代某位名家的创作风格。因此“仿画”成了清代宫廷画的常见模式。他还喜欢规定画作的内容、题材和形式,比如“八骏图一张”、“宣纸山水画一张”,留给画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
◎ 《乾隆南巡图》是清代画家徐扬创作的纸本设色画,全套共12卷,总长154.17米,描绘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的情景
作为“自恋狂”,乾隆常让画师根据现实事件或场景作画,渲染太平盛世,《乾隆南巡图》《平定回部献俘礼图》等都是这种带有强烈政治性的画作。
乾隆二十五年,皇上的“上国自豪感”一发不可收拾,让一众画师创作了至少四个版本的《万国来朝图》,半真半假地描绘了各国使臣前来进贡的场景。这些使臣卑躬屈膝,服道化跟戏台子上唱戏一样,根本不符合现实,但乾隆对此非常满意。因为画里面西域各国争先恐后地向大清俯首称臣,我们大清实在是太厉害了。
◎ 《万国来朝图》局部
提到乾隆朝的宫廷画师,就不得不提那位洋人画师郎世宁,他比那些光靠3D建模忽悠人的宵小之徒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郎世宁是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主业是传教,副业是画画。
因康熙帝喜欢洋玩意,便让他留在宫中,康熙晚年九子夺嫡,郎世宁因为给十四阿哥画了身穿金甲的画像,等雍正即位以后,郎世宁因此惹上了他在西方从没听说过更难以想象的政治风波,公然和圣上的敌人合作,郎世宁为此身陷囹圄。受尽折磨才被平反。
不过出狱之后郎世宁初心不改,还是一边当画师一边找机会传教。在漫长的生活中郎世宁变得入乡随俗,他知道要想在这里活下去,就必须要学会一些特殊技能,比如说政治嗅觉敏感度。
◎ 郎世宁《百骏图》
◎ 清乾隆 郎世宁《乾隆皇帝大阅图》注意:根据乾隆帝要求,为了表现其君临天下的不凡气质,脸上不能出现阴影
康熙爷喜欢国外的东西,他就画油画,乾隆爷觉得大清NO.1,他就改画国画,皇上说给朕画像的时候,脸上不能有阴影,他就给皇上画了幅满面红光的画像,当然,这种话在绘画领域,是一文不值的废品,因为绘画圈内,连阴影都不会画的人不配被叫做画家,当年郎世宁拿起画笔所学的第一课,就是教人如何画阴影。
当然他也有马屁拍到马腿上的时候,也是一次画像,他给万岁爷眼睛画的特别大,乾隆很生气,我眼睛哪有这么大,你是不是故意嘲讽我眼睛小,严重点说你这就是辱清!郎世宁吓出一身冷汗。
◎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面见乾隆皇帝时,随行人员中有人偷偷画了皇帝的速写
虽说他会惹皇上不开心,但郎世宁在大清几十年兢兢业业,还是得到了皇上的充分信任,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到大清来的主要目的——传播天主教教义。所以有一次乾隆帝前来看望他绘画的时候,他从怀中掏出了请求恩准传播天主教的奏折。
虽然乾隆帝当时并没有发怒,但也没有同意他的请求,毕竟一个画师,一个皇家的肉喇叭,还敢对大清皇帝逼逼赖赖提要求?得亏他是个国际友人,换成底下的奴才早死一万次了。
从此之后,郎世宁每每出入宫廷,都会被搜身,看是否夹带有奏折。郎世宁最后在大清去世,至死没有完成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志向。
总的来说,当宫廷画师是个苦差事,首先你自己得没有脑子,能为了皇上放弃自己的创作欲望。同时你得会察言观色,知道皇上爱看什么画。如果你愿意献祭自己的理想和灵魂,做一个只会迎合皇上放弃独立思考的宣传机器,那么,这个职业很适合你。
(END)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金瓶梅》为何不在“四大名著”之列? | 循迹晓讲
清军只会冷兵器不会运用火器,事实真的如此吗? | 循迹晓讲
没工作的徐霞客靠什么游遍大半个中国?| 循迹晓讲
二战后期,德军的荣誉为何成了毒药?| 循迹晓讲